笔趣阁 > 老宅通现代:七零村花的社畜日常 >第569章 卖大蒜挣钱啦!
    县城晚报的影响力到底比陈乔玉个人弄的小册子大多了。

    报纸上一登,大多数人看个热闹稀奇。

    觉得这年头弄这种周边游玩吃喝信息的人少。

    少部分就关注到了这个《姚家村综合信息手册》。

    这会儿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都少,别说报纸了,就连饼干袋子上印的字,都要翻来覆去地看。

    上厕所的时候手里绝对不能缺了有字的纸。

    陈乔玉推出的三条路线都不错,当然了,这会儿不能叫旅游路线,叫“考察路线”。

    考察,可是八十年代最火热的活动之一。

    上到领导干部,下到乡镇农民,都喜欢出去“考察考察”。

    陈乔玉这抛砖引玉做的不错,人家自然就好奇那个册子上还有些什么信息,是不是有其他的考察路线啥的。

    于是就打听,上哪儿能弄到这个手册。

    除了枫桥镇上的人之外,最先拿到这个手册的,是一个去省城出差的人。

    他本来在县里看到了报纸,扫了一眼这个姚家村的综合信息手册,但也不知道这玩意儿上哪儿弄去。

    结果巧不巧?去了省城。

    住进招待所里,人家招待所的前台就放着一摞这个东西。

    那人一问,前台的年轻姑娘笑道:“这玩意儿是我朋友放在这儿的,不要钱,你要愿意拿就拿,只要不浪费,拿回去发给别人也是可以的。”

    那人就拿了一摞回来,然后同事邻居一分,大家就都看到了这个小册子。

    这里面就真有个别有信息需求的人。

    比如要买稻谷壳的,按照手册上的联系方式写信过去,还真收到回信了,促成了生意。

    这么的,就越来越多人重视这个小册子。

    有的单位就一个人有,于是单位又叫人去复印,或者誊抄、剪报张贴……反正没有网络的时代,老百姓也有的是办法传递消息。

    在别人的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,姚家村终于也沾了一回光,收到了求购大蒜的消息。

    姚金宝喜不自胜,还特别顺利地谈了个二十八的价格——这已经算是去年大蒜价格的最高点了。

    但即便是这样,县里来的商人还喜笑颜开:“不错不错,你们这大蒜价格合适,我们先要八百斤,后面再看看。”

    姚金宝万万没想到,大蒜都卖到28一百斤了,还有人说价格合适。

    这玩意儿在农村……家家户户田间地头或者院墙屋檐下随便栽点儿,谁还当个钱是咋的?

    跟辣椒花椒韭菜小葱一样,就是随手一扔的事儿。

    现在居然能挣这么多钱了?

    八百斤,二十八一斤,就是224块钱。

    姚金宝组织村里人赶紧把第一批干蒜都给装好,麻袋一套,叫小冯跟村里两个大爷,挑着扁担就搭车给人送去了。

    扁担挑的东西多收了两个人的车票钱,加上路上的吃喝啥的,一共没花到四块钱。

    落下了足足的二百二十块钱。

    陈乔玉这才觉得自己成日里东奔西跑,求爷爷告奶奶地上门推销、印刷小册子,算是没白费功夫。

    凡事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。

    陈乔玉也不记得自己到底印了多少小册子,反正芳丫娟娟小玉她们帮忙裁切装订,老家的那种老式订书机都给订坏了两个时,姚家村终于迎来了大蒜销售的高峰期。

    大队部没电话,只能靠邮递员送信和电报单子来。

    姚金宝一个人忙不过来,干脆让徐会计每天一早就去镇上的邮局,在那儿等着。

    要是有给姚家村的信,叫徐会计先打开看,然后再叫村里在镇上卖冰棍汽水糖的孩子,抽一个把信送回来。

    这边姚金宝和老支书一核对盘算,当天就能回信,用不了两天就能把大蒜给发出去。

    这年头大家做生意靠诚信,价格谈好了,就送货过去。

    人家很少有当场给钱的,一般都是过后才给结账。

    但姚金宝也咬牙给送出去了。

    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,而且怎么的人家单位或者店子就在那儿呢,实在不行,遇到赖账的,到时候等双抢忙完了,他们亲自上门去要钱去。

    好在赖账的人少,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诚信的。

    而且买这么多大蒜的,一般也都是大厂子,或者开饭馆的。

    大厂子不赖账,开饭馆的人家有钱,结账都比较合适。

    姚金宝那边因为一直都给一些厂子和公社稳定供货的,也拉到了几笔不小的订单。

    人家一个公社,集贸市场里一个月大蒜的需求量就得有一千斤了,买起来也是不手软的。

    这么一直忙了半个月,双抢前夕,姚家村将近三万斤大蒜,已经卖出去了两万四千斤。

    还剩下四五千斤,已经不足为惧了。

    姚金宝跟徐会计还有小冯彻夜算了两天的账,总算是把这一批大蒜的账全都算清楚了。

    之前蒜薹卖了几百块钱。

    大蒜前期的价格不高,二十四二十五也卖过,但后期随着生意红火起来了,姚金宝也特别鸡贼地涨价了,最高的卖到过三十一块钱。

    姚金宝自己都说:“我觉得三十二,甚至三十三,也不是不能卖,就是下不去狠心,怕被人戳脊梁骨。”

    老支书也说:“三十一就得行了,咱们这只要卖出去就没亏,挣多挣少那都是挣,咱不贪心。”

    两万四千多斤蒜,均价算二十八还有多的,一共是六千八百多块钱。

    扣除种苗化肥农药,还有销售运输的成本,前后净盈利五千五百块钱。

    村里的承包户按照土地多少,还有出工出力的情况,分钱。

    十来家承包户,最少的一家分了三百多块钱,最多的一家分了将近一千块钱。

    姚金宝从陈乔玉开红薯粉作坊的事儿上,看到了金钱的激励作用。

    所以账算清楚后,姚金宝一点儿都没耽误,直接招呼大家白天下地,晚上到大队部开会分钱。

    虽然只是给承包户分钱,但是姚金宝还是开了个全体队员大会。

    他就是要叫大家知道知道,能者多劳,也会多劳多得。

    只要肯下力气,现在就是挣钱的大好时机啊!
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